萧今的笔记 | 高原有鹤,鹤有没有高原?
萧今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 2018-03-14
起飞的黑颈鹤(萧今拍摄)
前言
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黑颈鹤是唯一在海拔2200-4000米的高原上生存的鹤。
黑颈鹤为什么也有丹顶?你知道吗,如今的保护区是曾经在逃人的避难所!黑颈鹤曾经被预言会灭绝,中国最大的黑颈鹤群是如何偶然发现的?科学家曾被称为“国际叫花子”,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如何开始保护?谁在守护?在极度贫困中,村民退耕还湿8000亩……
SEE任鸟飞和诺亚方舟项目团队,组织观鸟活动,请韩联宪教授指导,3月4日-10日去了省级寻甸黑颈鹤保护区、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泽大桥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和学习迁徙鸟的保护和监测。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所长道美标专程陪同,为我们长知识扩眼界。
一、黑颈鹤的三个种群与保护
中国的黑颈鹤现在大约有11000只,黑颈鹤的种群分为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主要是在川西松潘、若尔盖、红原和阿坝4个县繁殖,在黄河草地繁育。十月秋天就迁飞到云南滇东北的大山包、会泽大桥乡、寻甸和黔西南的贵州威宁草海越冬,总量在越冬地有4000多只,大山包最大的种群在1600只左右、威宁1000多只、大桥500-800只、寻甸40多只、巧家、永善、零星分布着几百只。
中部种群是在云南的纳帕海、丽江、宁蒗越冬,繁育地在青海的隆宝滩。他们的迁飞路线还不是很清楚。
西部种群大约有5000多只,它们的繁殖地在西藏青海、甘肃和新疆多处;越冬地是在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的中部。青海湖的黑颈鹤是在西藏林芝八一镇的尼洋河进去雅鲁藏布江的河谷过冬。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群体,越冬时飞到不丹和尼泊尔,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但海拔落差从3000-4000多米落到1000多米。
中国最早的黑颈鹤迁飞的卫星跟踪是在大山包做的,在7只黑颈鹤身上装上定位器。根据卫星跟踪发现,有2只鹤只用了2天时间,沿着大渡河飞越800公里,到达松潘若尔盖草原。而有的鹤则是沿路停留,一边飞一边玩,用了7天的时间。所以对于黑颈鹤的保护,不仅仅是繁殖地和越冬地,迁飞路上沿途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二、大山包的过去
在明清的地图上,昭通坝子里还有一个八仙海,后来由于不断开垦农田耕种,整个海子逐渐消失。大山包的黑颈鹤主要集聚的大海子,在过去叫“大分赃海子”,都是结伴打劫的人一起来这里分赃后,就各自分道扬镳,不留痕迹。
韩联宪教授说,来大山包考察时,这里的老人家告诉他们,最初的大山包是森林、湿地、海子组成。在1900-1910年,那些有官司的人、躲债的人、杀人的人跑到大山里。他们砍树开荒,有人记得,烧荒的火满天通亮,火光熊熊,连烧几个月不熄灭。后来20世纪50年代又砍树炼钢,山就成了如今的徒岭高山草甸。他叹息,短短100年人类就把森林原野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秃顶大山包,现在的黑颈鹤保护区核心区有16000人村民居住。
(萧今拍摄)
三、发现黑颈鹤的越冬地
发现大山包有黑颈鹤越冬是一个偶然。1988年修昭通的鱼洞河水库,做完居乐河下游的环评,就到居乐河的上游去看看。当时的路很难走,一般外人都难以上去。环评人员上到3300多米的高原,在大雾里什么都看不见,但他们听到了鹤叫的声音。在一个农家饭店吃饭,看见门口挂着一对黑颈鹤的翅膀,他们认定这里有黑颈鹤。
天晴后再上来,他们看到了黑颈鹤,就马上组织考察,同时邀请吉林和广西的专家一起来,发现有200多只黑颈鹤在此。这是当时发现的中国最大的黑颈鹤群体。国际鹤类基金会曾经预言,黑颈鹤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1990年,大山包开始组建县里的黑颈鹤保护区,由环保部门管理,那时黑颈鹤大约300只。1992年高中毕业考干的道美标先生,被分配到林业站工作。1994年成立省级黑颈鹤保护区,他被分配来保护区工作,自此开始了一生的保护工作。
2003年大山包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工作的展开,杜绝了狩猎,加上适当投食,这里越冬的黑颈鹤增加到了1500只左右。
大海子旁悠闲的黑颈鹤
四、黑颈鹤来这里吃什么
从川西若尔盖飞来这里越冬的黑颈鹤吃什么呢?道美标所长告诉我们的,在黑颈鹤来到的越冬早期,它们主要在地里吃老百姓收获完后剩下的洋芋、燕麦、荞子和洋蔓菁。越冬中期在草甸里刨土吃草根和地里金龟子的幼虫,和海子里的一些小鱼小虾。越冬晚期,三月上旬后,在老百姓播种的地里刨食洋芋种、燕麦种、洋蔓菁种。在水库里曾经看到黑颈鹤捕到近1尺长的鱼。在它们的繁殖地,它们还吃鼠兔。前几年,有很多的威胁因素。其中之一是村民种外来物种玛咖。种了以后发现,那个东西黑颈鹤不能吃。
科学界对于是否给野生动物投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尽量保持野生动物的习性,不投食。但大山包在2007年大雪封山,发现有30多只黑颈鹤由于饥饿、寒冷、体力不支而死亡。现在保护区内投食每天上午11点、下午3点,为黑颈鹤投食干玉米粒两次。特别是在开春前,给它们增加能量,也把它们从老百姓刚刚播种的洋芋地里引出来,少吃种子。
高原红土地
五、贫困与保护
大山包保护区是云南省的极度贫困地区,村民主要以洋芋和荞子为生,2007年有记者去采访,还发现有村民吃不起盐巴,人均年收入不过五六百元。
黑颈鹤生存在周围开阔的草甸湿地,它们需要有开阔的视野监控威胁,身体硕大的黑颈鹤也需要足够的空旷地起飞和降落。
大山包国家级保护区面积192平方公里,保护区与乡镇面积吻合。这里是云南省的极度贫困县,10年当中9年有灾害。国家累计支付了1亿多元的保护资金。为了让黑颈鹤有更大的空间,村民以260元/亩,退耕还湿地8000多亩。大山包还将从核心区搬迁8000多人到昭阳区城边。
十多年前,大山包的大海子还是湿地烂泥潭。每年四月黑颈鹤走后,管理人员就带着老乡筑坝修复湿地。如今大海子蓄水面积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2.5米,大海子水库集水面积约3.5平方公里,水库浅水区和周围湿地成为黑颈鹤越冬栖息最集中的地。道美标所长今年冬天在夜栖时一次数到900多只黑颈鹤。
“引吭高歌”的黑颈鹤 (萧今拍摄)
六、谁能辨鹤雌雄
黑颈鹤头顶有裸露的红色皮肤,是油粒状的,阳光下比较鲜艳。在求偶期间这片皮肤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所以一看黑颈鹤的头部的颜色就知道它是不是求偶期。
道老师告诉,他曾经看到6只鹤打架,相互啄斗,羽毛纷飞,而旁边有只一只鹤在冷眼观战。你猜猜,那只观战的鹤是雌鹤还是雄鹤?其实很不容易看出来,根据研究,在鸣叫时,嘴壳直立向天的是公鹤,稍微有斜角度的是母鹤;公鹤鸣叫是两声,母鹤是鸣叫一声。但它们一起同行和进食时,则难以辨别。
七、黑颈鹤亲情
2007年,当3只黑颈鹤被捉住关进笼子,等待装置卫星定位器的期间,有2只黑颈鹤的笼子外面飞来了2只鹤,久久围绕不愿离去,是一只成年鹤带着一只小鹤来营救自己的家人。2天后,装置好卫星追踪设备的黑颈鹤被放出来,其中的1只和笼子外的2只鹤在笼外的天空中盘旋汇合,一起飞走。
鸟类专家韩联宪(左)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道美标(右)
八、守护黑颈鹤
上个世纪老百姓在50年代还在山里还捡到雁鹅蛋,据说是守海鹤的蛋,有些体质弱的鹤会留下来繁育,在山里的湿地产卵孵化小鹤。有村民在雁鹅塘看到有一对黑颈鹤在那里繁育。
70-80年代,大山里的村民有打黑颈鹤的传统。曾经有彝族狩猎,夜晚一次就打了20多只夜栖的黑颈鹤。为了守护黑颈鹤,道美标从年轻时候起,黑颈鹤每年飞回来就跟守护着他们。常常是一个人在山里一住就是2个多月。夜晚到夜栖地去看护黑颈鹤,看到黑颈鹤依偎在一起暖呼呼的,一只母鹤一只公鹤一两只小鹤。但想到自己的老婆孩子在山下的家里,冷冷清清的,总觉得有些对不起他们。
每天巡护监测黑颈鹤都在零下15-20℃的高山上。每天冰雪都把出汗的头发冻成冰柳子、冰针。在没有登山鞋冲锋衣的年代,一双解放鞋走在寒风凛冽的海拔平均3100米以上大山包,独自守护黑颈鹤是一件谁都不愿去做的事,而当时的社会,谁也想不到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今后难以解决的难题。
大雪封山的冬天,连最近的乡镇也没有车去。从昭通市昭阳区到大山包保护区有80多公里,不通公路。有一年,为了与家人团聚过春节,道美标独走下山。上下山一次非常困难,巡护员上山去就只能着黑颈鹤2个多月。一个春节的前一天,为了跟家人团圆,当时的保护区管理员道美标,吃完早餐就杵着棍子,在雪中抄小路下山。看不见路在哪里,会不时踩到低洼处,雪埋到胸口,不敢停也不愿停。
韩联宪教授正在讲如何观鸟?(郑静拍摄)
九、“国际叫花子”到监测技术
二十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狩猎还是民间的传统。那是1毛3分5一斤粮食的时代,国内公众与政府对国际环保界倡导的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毫无概念。而一些科学家,在二十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了科学研究,走进森林去寻找梦想中的鸟。
改革开放刚开始,国内科研与学术开始跟国际建立联系,向国际机构申请,可以获得很少量的资金。资金缺乏设备装备都无法改善,所以他们都管自己叫“国际叫花子”!一双解放鞋翻越山岭,最后了解的人见到便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讨饭的,再一问是搞科研的。
科学家几乎每年都要在保护区和森林大山之间孤独地奔走。如今看到会泽县大桥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滩头上装了360度的监测镜头,监视视角拉近拉远,韩联宪教授真是无限感慨,鸟枪换炮了,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在避风的屋内监测黑颈鹤和其他鸟类的情况了。
韩教授对着我们黑颈鹤观鸟团,一路细心讲解,把黑颈鹤保护的过去现在都道了出来。他还邀请了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所的所长道美标来陪同,请会泽大桥保护区的年轻管理员蒋涛为我们讲解,并安排我们与寻甸省级保护区的巡护队长刘正强交流黑颈鹤巡护经验。